從防災到永續 看兩岸學者如何突破濕地保護困局 來源TVBS
山陀兒颱風來襲,一場跨越海峽的學術交流會也圍繞著颱風展開。第十四屆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在台中市盛大舉行, 兩岸學者共同研究,為防災提供建議,也針對濕地保護和永續發展探討解決之道。 ...詳全文
這次論壇標誌著兩岸學術交流的重大突破。今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38位大陸國家級學者首次來台,與台灣學者共同討論人工濕地的學術研究。 VBS出版書籍「量子糾纏:黑爾戈蘭島的奇幻旅程」的翻譯者方偉達,也出席這場會議。方偉達教授作為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理事長, 在開幕式上表示,海峽兩岸人工濕地研討會自2009年啟動,至今已有多年歷史。然而,受COVID-19疫情影響, 該會議自2020年起停止實體舉辦,直到今年才重啟實體交流。
方偉達強調,這次的研討會以「氣候變遷與永續濕地」為主題,兩岸學者將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全面探討濕地保護的未來發展。 他指出,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 濕地保護成為不可忽視的環境議題,兩岸共同攜手,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政策建言,都將對兩岸的未來發展產生影響。
這次論壇的另一亮點是中國大陸學者的到來,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香港城市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多所知名學府與研究機構的專家, 顯示出兩岸學術合作進一步深化的前瞻意義。疫情期間,兩岸實體交流曾一度停擺,然而隨著疫情趨緩, 這次論壇象徵著兩岸輝府學術交流。
論壇期間,方偉達與來自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的康敏捷理事長共同簽署了合作協議,並進行儀器交流,旨在進一步標準化兩岸的環境監測數據, 為未來學術合作打下堅實基礎。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兩岸濕地保護技術,也為兩岸未來的共同研究創造更多契機。
正值山陀兒颱風之際,論壇中,兩岸學者就如何保護台灣沿海低窪地區及減輕颱風侵襲所帶來的災害進行了深入討論。方偉達特別提到, 颱風所帶來的暴雨與強風加劇了台灣山坡地區的土石流風險,專家們建議政府應積極推動預警系統的建設,並強化災害防治措施。
透過這場論壇,兩岸學術界展示了其在應對氣候變遷和環境災害中的前瞻視野與共同責任。方偉達表示,濕地保護不僅是環境議題, 也是兩岸學術合作的重要基石。深化學術合作的同時,也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
方偉達在總結發言時強調:「台灣的草根力量和民間韌性,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柱。」他呼籲兩岸學術界能夠在這樣的基礎上, 持續推動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並進一步提升兩岸的學術水準和實踐能力。方偉達同時也是TVBS出版書籍「量子糾纏:黑爾戈蘭島的奇幻旅程」的翻譯者,不僅是亞洲研究濕地的重要學者,對包括量子力學以及文字工作有長時間的鑽研。